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高三二诊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05-01 00:55:32作者: 新闻中心

  在地方志大家族里,小而美的村志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村志是以村为单位,全面记述其自然环境、社会面貌的资料性著述,是别具特色的记述体裁,生动体现了乡村发展历史和村落文化丰富内涵。村志编纂具有悠久历史,学界一般认为正式意义上第一部村志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民国时期,由于战乱,村志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地区的村志开始编纂。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村志编纂兴起。20世纪80年代,《山城子村志》《常青村志》《大路村志》等多部村志得以编纂、出版;90年代,村志编纂持续发展,数量大幅增长,质量跨越提升;21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各地地方志工作部门要积极“指导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和村庄(社区)编修地方志”,并启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村志编纂发展迅猛。

  村志虽小,“五脏俱全”。它全面记述了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可谓是“乡村价值”全方位、多角度的承载者、展示者。费孝通先生说:“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村志就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果实,既为我们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像,也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以其丰富的编纂成果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深远意义。

  其一,助力乡村文化研究。村志是记述新时期快速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本,与村史馆、文化礼堂等形成一体同构的立体面相。同时,众多研究者从传统共性、体例规范、资源开发、价值意义,以及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对村志进行了多维度研究,显示出以学术进行文化传承的深刻内涵。其二,赋能乡村文化治理。村志是地方政府、地方志部门、村民、乡贤等地方文化主体的在地编纂,是村庄全体广泛参与的文化“盛宴”。与省、市、县志编纂的主要意义在于建立“政治凝聚力”不同,村志编纂,使得普通人不但得以“躬逢其盛”,且还能在志书中留下名字与事迹,从而产生亲切的文化认同感。其三,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是中国人世代繁衍生息地、文化生长发展地及中华民族精神的涵养传承地,村志编纂与中华农耕文化内在贯通并具有当代适用性。近代以来,一些思潮简单地把农耕文化作为愚昧落后的“前现代文化”的代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此应做辨析和反思。村志编纂通过用全新视角重审重估乡村文化价值,在文本中建构了一个真实具体、生动可感的乡土社会,不仅能传承传统农耕文化,还能以此熔铸缔造现代乡村。

  在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乡村数量不断减少,据冯骥才的统计,21世纪的前十年我国自然村数量减少了约90万个,在这样严峻的现实面前,村志编纂更显得时不我待。因此,村志编纂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夯实自身学科根基和文化特质基础上,与其他相关学科形成良好互动,着力提升编纂水平,体现凝聚乡村文化内涵和民众集体气质的地方文化,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地方特有记述体系和话语体系。

  A.村志是关于乡村的资料著述,因其体裁特色和内容丰富而成为地方志的一部分。

  B.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20世纪80年代,村志的编纂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

  C.编纂村志不仅纪录村庄历史,而且有助于在急速变迁的时代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D.提升村志编纂水平,打造特色体系,关键是村志编纂者不断拓宽自身学科视野。

  A.文章围绕村志,从悠久历史、深远意义和发展方向等维度展开论述,思路清晰。

  B.文章在引用费孝通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比喻揭示了村志编纂与乡土的密切关系。

  C.文章论述时将村志与省、市、县志作对照,凸显了村志对普通乡民的独特价值。

  D.文章将歧视农耕文化的思潮与前现代文化作对比,暗含了作者对此的否定态度。

  A.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村志编纂难以开展,这也是民国时期村志发展缓慢的原因。

  B.省、市、县志很少涉及普通人的姓名和事迹,因此文化认同感可能不如村志亲切。

  C.村志要对现代乡村文化产生影响,需在编纂中审视传统中华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D.在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村志编纂可以起到保留乡村记忆、防止村落消失的作用。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拉开了国家间新一轮高科技竞争的帷幕。截至2023年,我国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人脸识别等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不过,我国人工智能总体还处于“跟跑”阶段,大部分人工智能创新偏重于技术应用,在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算法研究方面,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日前,中央党校发布《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指出我国应强化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算法歧视、隐私泄露、失业危机等伦理问题愈发凸显。研究显示,2020年至2025年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因此《报告》还强调各级组织、企业、科研院校和公民个人等需秉持共建理念,协力共同促进人工智能安全治理。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教育系统提出新问题,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能迅速适应智能化发展的需求。首先要在观念上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革命性的通用技术,需要将其作为通识,提升公众智能化素养,让所有人能够不同程度地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使其能更好地评估人工智能的风险和机遇。

  另外,跨学科交叉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典型标志。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基于工业化时代分工的专业教育,甚至专业壁垒高筑,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打破学科间的“高墙”。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学科融合:数学等基础学科为人工智能建模提供理论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为人工智能提供技术支持和工具,法学、设计、教育等学科则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丰富的创新场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赋能传统学科转型升级,比如人工智能会为传播学、社会学等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土木、交通等专业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朝着智能建造、智能交通的方向发展。在此趋势下,高校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模式,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专业、复合型的人才。

  还有一点,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不少伦理风险。我们必须为人工智能立心,让它遵守人类伦理和价值观。因此,人文社科类知识的教育和传播不可或缺。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可以增进人们对伦理观念的理解,进而“匡扶”科学发展。

  (摘编自龚克《人为叫停人工智能无用,我们要学会驾而驭之》,《新京报》专访)

  教育的育人特性赋予了其为人类发展保驾护航的使命与责任,面对技术冲击人类的智慧领地,教育需要快速反应,强化人区别于机器的独特智能。目前看来,人工智能在语义识别等多个方面有着不凡表现,但在提出问题、创新想法等方面则明显不足。当代著名学者、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侯世达曾通过一个例子点明了人类智能的一项核心机制——“自指”。如果让某个人在加法器上不断按“1”进行加法运算,直至结果为10000,人会在这一过程中跳出来观察思考自己的行为,提出“我需要干多久”“怎样干会更快”等问题,并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停止或更高效地完成任务。然而,如果让计算机执行这一任务,它会“不辞辛苦、不遗余力”地机械地做下去。人机差异背后的原理是:人具备一定的“自指”能力,而计算机在执行某段程序时并不会反思观察自己的行为。人类在面对复杂情景时懂得不断深入反思,生成问题,进而调整策略,进行创造性行为,这是人类实现发展的关键之一。除此之外,人类还能够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提出有创意的思考和解决方案,而现在的人工智能只能根据已有数据生成内容,还无法产生新的想法。因此,教育在守护人类的智慧领地时,需要以人类智慧的关键基础为着力点,这样才能保证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摘编自顾小清等《AI临近了吗:ChatGPT热潮之下再看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

  A.人工智能发展开启了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为增强竞争力,除不断创新技术,我国还需加强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算法研究。

  B.为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国高校可在消除专业设置、促成专业间的深度融合、深化与各行各业的分享合作等方面努力。

  C.设计等传统学科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促进其成果转化应用,人工智能也可以赋能传统学科转型升级。

  D.在执行“不断按1进行加法运算,直至结果为10000”任务时,人会观察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可以避免机械地完成任务。

  A.人工智能技术在开发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冲击或破坏人类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风险。

  B.通过联想、想象进行创造,是人类实现发展的关键能力,拥有这种能力,工作就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C.为了更好地实现人工智能治理,需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加强公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使用。

  D.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质疑外国学者“水稻无杂交优势”的权威论断,这是人“自指”能力的表现。

  6.日前我国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提出“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人类”。基于此,青少年学生应着手提升哪些能力?请结合材料分析。

  像沈从文一样,汪曾祺的遗体告别仪式,没放哀乐,而是清幽委婉的西洋乐曲。他生前将死看得很淡,一生都通达乐观。这乐曲,使我想起他半个多世纪的追求,虽无悲绝之调,但亦让人百感交集,泪不能禁。仿佛是对老人一生的描述,在那一刻,我感到了无言的沉重。

  汪老经历了中国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风风雨雨。远离文化旋涡,边缘化,是他的特点,但正是这样疏离热点的人物,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且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这个现象,很值得深思。自三十年代以来,以茅盾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家,将现实主义与巨大的社会变革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艺术,展示社会重要的问题,是历史发展对文人的要求,应当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是五十年代以后,这个思路被窄化了。排斥艺术创作的个体化特点,便丢掉了五四以来多元化的艺术精神。1980年,汪曾祺出现在文坛上的时候,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征服了无数的人,人间还有这类的艺术!被艺术饥渴困扰多年的读者,从这位透满灵性的老人那里,看到了艺术的另一条通天之途。人们忽地发现,《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把审美视野,由异己的理念,还原到真实的、纯情的世界。八十年代以前的作家,是没有这类文字的,汪老的出现,把中断了近四十年的另一种文化传统,嫁接到文坛上。人们在他的作品里,重温了沈从文、废名的余热,好像一缕清爽的风,当代文学史的另一道门,被打开了。

  自然,从文学发展的长河看,汪曾祺算不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在审美的层面与艺术哲学的层面,他缺少五四那代人的气魄。他对未来文化的启示,亦难与鲁迅这类文人相提并论。汪曾祺的意义不在这里。我以为他的杰出性在于,恢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我的性灵世界。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如果说王蒙、刘心武等人是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开拓者,其意义在于把艺术泛政治化倾向,转向新启蒙的新途的话,那么汪曾祺则把这种启蒙,转向了纯粹的审美的静观。他回避了“史诗”“巨著”“伟岸”之类的概念,在纤细、典丽、冲淡的韵致里,展示了现代人的另一种美学追求。这是一个新奇的存在,从他开始,小说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体的自觉。后来的阿城、韩少功、何立伟等,都多少从中汲取了营养。他犹如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另一块活化石,悠然地立在那儿,三十余年的空白,因他的存在而有了颜色。

  汪曾祺的艺术均属于小桥流水的境界。你可以在他那儿感受到某些陶渊明,某些王维,亦有废名、沈从文的影子。他的许多小说故事性不强,但却仿佛田园诗,味道醇厚。他精于书画,谙于戏曲,对古文化的诸种风范均不隔膜。他早年追求过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幽默、反讽之风飘然而至,这又是沈从文、废名以来的文人所未有过的。有人说他有“士大夫”气,确又不确。其确者是看到怡然自得、散淡之风;其不确者乃未见其大慈大悲的菩萨情怀。汪老骨子里亦多入世之风,只不过含蓄、委婉、远离俗谛。他不虚无、不绝望,虽苦味犹存,但不愿流注笔端,明知世道有苦、有恨,有茫茫荆丛,可心系人间美意,在枯燥中常提升出典雅、娴静之图,以悦世人。他把荒诞感隐得很深,把哀愁亦隐得很深,他的慈爱的目光里,流出的永远是清澈纯美的爱意。他是一个和蔼的父亲,又像慈善的母亲,读他的文字,如山间流水,林中轻风,柔和之中,至善至诚。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此亦汪老之谓也。

  记得汪老曾说,他不属于雄岸的高山,不会养“浩然”之气。他属于清风白水、竹篱茅舍。可涓涓细流,不也是迷人的景观?《受戒》写人间纯情,可谓极致;《大淖记事》讲过去的故事,已把苦乐之味写尽,看似平淡,却有怨、有恨,有绵绵的眷恋。世间多平常之人,以平常人之爱写平常人之事,且多非平常的撼人之笔,不是人人都可为之的。他写农家、写老人,写衣食住行,均与人生很近,但其味不俗,有题近旨远之意。在他的柔而带刚,细而见韧的风致里,难道没有伟岸与博大?追求伟大的人有时并不伟大,而倒是安于微小者,常常获得永恒。对汪老,当如是而观吧?

  我不知道未来的文学史家,将怎样为他定位。在我看来,他介于哲人与平民之间,斗士与闲士之间,长诗与小品之间,江河与小溪之间。他是文化中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明天。当代文学因为有了他,才使人看到了回归传统与接受域外文明的实绩。在古典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是有一条可走的通路的,汪老走的便是这样的道路。这样的路会不会因他的消失而消失?百年间,广陵散之痛多矣,汪老的艺术,也有这类命运吗?想到此,慨叹之情,久而不散;遥望西天,泪以祭之!

  A.作者认为汪曾祺的一生通达乐观,既有怡然自得的散淡之风,又有朴素深沉的慈悲情怀,以“士大夫”气来评价他并不够全面。

  B.汪曾祺接续了中断近40年的另一种文化传统,“清爽的风”“山间流水”等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他的作品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指出汪曾祺其人其文介于不同特色间,这一评价凸显了他在文学追求上的矛盾性和文学风格上的开创性。

  D.结尾作者感慨“广陵散之痛”,在对经典亡佚的深沉悲叹中表达了对汪曾祺作品及其探寻的艺术道路能否长存的忧思和慨叹。

  8.作者认为“安于微小者,常常获得永恒”,这一观点在汪曾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作为一篇评述性纪念文章,作者在称谓上为何前面主要使用“汪曾祺”,最后两段则只称“汪老”?

  仁宗每御经筵,设象架,庋书策外向,以便侍臣讲读。翰林侍讲学士孙奭年高视昏,或阴晦,即为徙御坐于阁外。奭讲至前世乱君亡国,必反覆规讽,帝竦然听之。尝画《无逸图》以进,帝施于讲读阁。帝与太后见奭,未尝不加礼。三请致仕,召对承明殿,敦谕之。奭以年逾七十,固请泣下,帝亦恻然,诏与冯元讲《老子》三章。各赐帛二百匹,以得请求近郡,故优赐焉,仍诏须宴而后行。景祐四年十月甲戌,御迩英阁,读《正说·谨罚》篇,述后汉光武罢梁统从重之奏。仁宗曰:“深文峻法,诚非善政。”宋绶对曰:“王者峻法则易,宽刑则难。夫以人主得专生杀,一言之怒则如雷如霆,是峻易而宽难也。”丙戌,迩英阁读《正说·养民》篇。帝曰:“《尸子》言君如杆,民如水,何也?”丁度对曰:“水随器之方圆,若民从君之好恶,是以人君谨所好焉。”

  仁宗圣性仁恕,尤恶深文,狱官有失入人罪者,终身不复进用。至于仁民爱物,孜孜惟恐不及。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可不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庆历中,郎官吕觉者,勘公事回,自陈衣绯已久,乞改章服。仁宗曰:“待别因差遣,与卿换金紫,朕不因按狱与人恩泽,虑刻薄之徒希意,加人深罪耳。”上忠厚钦恤之德如此,庙号曰仁,不亦宜乎?仁宗谓赵师民曰:“以水喻政,其有指哉?”对曰:“水性,顺故通,通则清。逆故壅,壅则败。喻用贤,则王政通而世清,用邪,则王泽壅而世浊。幽王失道,绌正用邪,正不胜邪,虽有善人,不能为治,亦将相牵,沦于污败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晦,这里指光线昏暗不明,与《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的“晦”意义不同。

  B.致仕,指官员辞官退休,也称“致政”,与《张衡传》中的“乞骸骨”意义相近。

  C.深,意为苛刻严峻,与《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的“深”意义不同。

  D.绌,这里的意思是在某方面存在不足,与成语“相形见绌”中的“绌”意义相同。

  A.宋仁宗参加经筵时书架上的书籍都朝向外侧,方便讲读的侍臣取用,在侍讲学士孙奭离任时赐予丝帛,并下诏为其赐宴。

  B.宋仁宗反对严峻之法,宋绶却持不同意见,认为君主采取严格的法令治理国家才较为容易,使用宽缓的刑罚则不易治理。

  C.宋仁宗曾在某夜想食羊肉,但担心引发无穷的杀戮,于是宁可忍受一夜饥饿,也并未下令索要,这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D.郎官吕觉陈述自己着绯色官服已久,希望能够得到提拔,宋仁宗却认为不够妥当并没有同意,承诺另寻契机再予以升迁。

  稼翁居士,有几多抱负,几多声价。玉立绣衣霄汉表,曾览八州风化。进退行藏,此时正要,一着高天下。黄埃扑面,不成②也控羸马?

  人道云出无心,才离山后,岂是无心者?自古达官酣富贵,往往遭人描画。只有青门,种瓜闲客③,千载传佳话。稼翁一笑:“吾今亦爱吾稼。”

  【注】①本词作于宋亡后词人避世归隐时。②不成:难道。③种瓜闲客:指秦朝东陵侯召平,汉初他在长安青门外种瓜为生,隐居不仕。

  A.词作开篇称赞了薛稼堂的抱负和声望,随后指出其做过高官,游历八方饱览各地民情,曾拥有显赫的地位。

  B.下片“云出无心”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的典故,借以表现出乱世之人的身不由己。

  C.篇末的“吾今亦爱吾稼”与前面的“种瓜闲客”形成呼应,寻常的耕稼行为因此超越时空而别具文化意味。

  D.本词为薛稼堂贺寿而作,从“黄埃扑面”到“稼翁一笑”,词人借此对易代之际的进退选择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16.词人将“达官”与“闲客”作对比,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简要分析。

  (1)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面对怡人春景,我们会想起郦道元《三峡》中冬春之时那奔涌的急流、澄澈的潭水“ , ”;会想起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早春时节萌发初长的花草“ , ”。

  (2)杜牧《阿房宫赋》“ , ”两句中,统治者搜求珍宝时的无所不用其极,与挥霍时毫不珍惜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深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目睹)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探索(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

  “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飞翔)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追赶)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了十六个“一”,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短视频的最主要特征在于耗时短,但观看者在刷短视频的时候, ① 。这是因为,刷短视频易激起短暂的多巴胺分泌,由它引发的快感使观看者总想着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看的内容,于是不知不觉花费的时间就长了。事后回想过去几个小时收获了什么,又回想不起来。这时,观看者可能会后悔熬夜伤身,后悔耗费时间蹉跎斗志,甚至会增添空虚感,但如果再有碎片化时间,又刷起了短视频。

  之所以 ② ,主要是因为观看者太想快速获取信息和刺激了,而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缓慢等待、耐心品味的过程中。在短视频的海洋中,观看者慢慢迷失了自己,整个人变得更加浮躁,更难以在一件事情上坐住“冷板凳”。不少观看者已习惯于马上获得刺激,而难以 ③ ,甚至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去刷一刷短视频,寻找一点短暂的快乐。如今,保持专注已成为人们稀缺的品质之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简述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有人认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只有不断革新自我才能赢得主动;也有人认为保持定力,具备耐心,才是人生成就的关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A.“因其体裁特色和内容丰富而成为地方志的一部分”因果关系有误。原文“在地方志大家族里,小而美的村志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村志是以村为单位,全面记述其自然环境、社会面貌的资料性著述”,可见村志成为地方志的一部分的原因文章并未提及,不是因为“其体裁特色和内容丰富”。B.“20世纪80年代”错误,文中明确指出相关部门的重视与迅猛发展是在“21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D.“关键是村志编纂者不断拓宽自身学科视野”于文无据。原文是“村志编纂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夯实自身学科根基和文化特质基础上,与其他相关学科形成良好互动,着力提升编纂水平”。)

  2.D (“作对比”有误,依据原文可知“把农耕文化作为愚昧落后的前现代文化的代表”是“一些思潮”的具体表现。)

  3.D(“防止村落消失”作用理解有误,原文是“助力乡村文化研究”“赋能乡村文化治理”“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4.B (“消除专业设置”错,根据材料一中“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基于工业化时代分工的专业教育,甚至专业壁垒高筑,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打破学科间的‘高墙’……在此趋势下,高校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模式,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专业、复合型的人才”可知,指出需要打破的是专业之间沟通交融的障碍,即“专业壁垒高筑”的问题,并非消除专业的设置。)

  5.D (“这是人‘自指’能力的表现”错,“自指”是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调整,袁隆平是质疑他人的观点,所以并非“自指”的表现。)

  6.①提升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融学习的能力;②提升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能力,增进对伦理观念的理解;③不断加强自我反思、想象、联想等能力,提升提出问题与创新想法的能力。

  材料二说“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革命性的通用技术,需要将其作为通识,提升公众智能化素养,让所有人能够不同程度地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使其能更好地评估人工智能的风险和机遇”“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学科融合”“高校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模式,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专业、复合型的人才”,鉴于此,青少年学生应提升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融学习的能力;

  根据“我们必须为人工智能立心,让它遵守人类伦理和价值观。因此,人文社科类知识的教育和传播不可或缺。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可以增进人们对伦理观念的理解”可知,青少年学生应提升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能力,增进对伦理观念的理解;

  材料三说“人类还能够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提出有创意的思考和解决方案,而现在的人工智能只能根据已有数据生成内容,还无法产生新的想法”“人工智能在语义识别等多个方面有着不凡表现,但在提出问题、创新想法等方面则明显不足”可知,青少年学生应不断加强自我反思、想象、联想等能力,提升提出问题与创新想法的能力。

  7.C (“凸显了他在文学追求上的矛盾性和文学风格上的开创性”理解有误,“介于哲人与平民之间,斗士与闲士之间,长诗与小品之间,江河与小溪之间”并非体现矛盾性,而是有着独特的风格。)

  8.①汪曾祺是疏离热点、边缘化的文化人,但他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②汪曾祺的作品回避宏大概念,以纤细冲淡的韵致展现注重真我的美学追求,具有重大的文学史意义;③汪曾祺的作品关注平常人、平常事,但题近旨远,蕴含着伟岸与博大。

  ①文中写汪曾祺“远离文化旋涡,边缘化”,是“疏离热点的人物”,这是“安于微小”;但他“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且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这是“获得永恒”;

  ②汪曾祺的文风独特,“他回避了‘史诗’‘巨著’‘伟岸’之类的概念,在纤细、典丽、冲淡的韵致里,展示了现代人的另一种美学追求”,汪曾祺的作品回避宏大概念,以纤细冲淡的韵致展现注重真我的美学追求,这是“安于微小”;“从他开始,小说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体的自觉。后来的阿城、韩少功、何立伟等,都多少从中汲取了营养”,可见他具有重大的文学史意义,这是“获得永恒”;

  ③“世间多平常之人,以平常人之爱写平常人之事,且多非平常的撼人之笔,不是人人都可为之的。他写农家、写老人,写衣食住行”,汪曾祺的作品关注平常人、平常事,这是“安于微小”;“其味不俗,有题近旨远之意。在他的柔而带刚,细而见韧的风致里,难道没有伟岸与博大?”,他的作品题近旨远,蕴含着伟岸与博大,这是“获得永恒”。

  9.①文章前面重在叙述与评价,作者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写出了汪曾祺其人其文的特点;②最后两段使用“汪老”蕴含着作者对汪曾祺的敬重与钦佩,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③称谓前后的变化也表现出作者的哀悼之情逐步浓烈,不可遏抑。

  ①“汪曾祺”是第三人称,客观公正严肃。文章前面使用这一称谓,是因为文章前面重在叙述与评价,比如第二段写汪曾祺其人是“疏离热点的人物”,其文的意义“被艺术饥渴困扰多年的读者,从这位透满灵性的老人那里,看到了艺术的另一条通天之途”;第三段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我以为他的杰出性在于,恢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我的性灵世界”“从他开始,小说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体的自觉”。可见文章前面作者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写出了汪曾祺其人其文的特点;

  ②“汪老”是一个充满敬意的称呼,是因为文章最后两段侧重写汪曾祺的小说写的是平常人、平常事,但却“柔而带刚,细而见韧的风致”,蕴含“伟岸与博大”,高度评价汪曾祺“是文化中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明天”等,这部分明显有抒情意味,表达对汪曾祺的敬重与钦佩,使用“汪老”与这样的情感相配;

  ③本文是写给汪曾祺的悼念性文章,前面是客观理性的评价,后面逐渐被其人格魅力感染,称谓前后的变化也表现出作者的哀悼之情逐步浓烈,不可遏抑。

  10.CEG (句意:我实在害怕从此每夜都宰杀羊,以备不时之需,那么时间一久,残害生灵就多了。“以备非时供应”与“以备不时之需”意思相近,是固定结构,单独成句,强调目的,可在前面的C处和后面的E处断开;“岁月之久”做分句,强调时间,故在G处断开。)

  11.D (A.正确。光线昏暗不明;/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句意:有时天气阴沉晦暗。/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一月的时间变化)。B.正确。官员辞官退休;/自请退职。区别: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因年龄到了辞官年龄而退休,并非自己请求辞官。句意:他多次请求退休。/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C.正确。苛刻严峻;/深远。句意:施用苛刻严峻的刑罚法令。/谋划要深远,考虑问题要长远,这是行军用兵的准则。D.错误。通“黜”,贬退;/不够。句意:罢黜(贬退)正臣,任用奸邪。/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得不足。)

  12.B (“宋绶却持不同意见”错误,宋绶并非持不同意见,“王者峻法则易,宽刑则难”两句指出,历史上的君主容易做到严刑峻法,却难以做到宽刑施恩。可见君臣意见一致。)

  13.(1)孙奭因为年过七十,坚持请求(退休),(以至)流下眼泪,皇帝也露出哀怜的神色,下诏令他和冯元讲《老子》三章。(“逾”,超过;“固”,坚持;“恻然”,悲伤的样子。)

  (2)我不能因为审理案件给予审案人恩惠,担心刻薄的人迎合我的心意,强加给他人深重的罪过。 (“按狱”,审理案件;“希”,迎合;“深”,深重。)

  14.①材料一:君主要谨慎对待自己的喜好;②材料二:任用大臣时要用正绌邪。

  【解析】材料一中“以水作喻”的句子是“水随器之方圆,若民从君之好恶,是以人君谨所好焉”。这句话是从国君对自身的要求来谈“为政之道”,即君主要谨慎对待自己的喜好。

  材料二“以水作喻”的句子是“水性,顺故通,通则清。逆故壅,壅则败。喻用贤,则王政通而世清,用邪,则王泽壅而世浊。幽王失道,绌正用邪,正不胜邪,虽有善人,不能为治,亦将相牵,沦于污败也”。这句话是从王政畅通与否角度,谈用人标准的“为政之道”,并举了周幽王败亡的事例,反对“绌正用邪”,所以正确的“为政之道”即任用大臣时要用正绌邪。

  仁宗每次亲临经筵讲席,都要设置象架,将书籍朝外放置,以方便侍臣讲读。翰林侍讲学士孙奭年纪高迈,视力昏花,有时天气阴沉晦暗,就为了他将御座移到阁外。孙奭讲到前代昏君亡国,必定反复规劝讽谏,皇帝面露恭敬之色听讲。他曾绘画(劝谏君主为主题的)《无逸图》来进献,皇帝将其安放在讲读阁。皇帝和太后接见孙奭,从来不曾不以礼相待。他多次请求退休,仁宗在承明殿召见他对答,劝勉晓喻他。孙爽因为年过七十,坚持请求(退休),(以至)流下眼泪,皇帝也露出哀怜的神色,下诏令他和冯元讲《老子》三章。各赏赐他们丝帛二百匹,因为孙奭得以请求到离京城较近的郡县任职,特意优厚地赏赐他,并且下诏等到设宴饯别后再启程。景祐四年十月甲戌,仁宗到迩英阁(参加御前讲席),读《正说·谨罚》篇,讲述东汉光武帝废止大臣梁统加重刑罚的奏请(的史实)。仁宗说:“施用苛刻严峻的刑罚法令,的确不是善政。”宋绶回答说:“君王施行严峻的法令是容易的,施行宽厚的刑罚却很难。凭借君主的身份,得以独揽生死大权,一句话之间的愤怒,就如同雷霆一般(有威慑力),因此法令严峻易而宽厚难。”丙戌日,在迩英阁讲读《正说·养民》篇。皇帝问:“《尸子》说君主如同盛水的器具,百姓如水,是什么意思?”丁度回答说:“水随容器的方圆形状(而变化),如同百姓跟从君主的好恶(而变化),所以君主要谨慎对待自己的喜好。”

  宋仁宗生性仁爱宽恕,尤其厌恶苛刻严峻的法律条文,有轻罪重判或不当判刑而判刑,处罚百姓罪责的刑狱官员,终身不再选拔任用。至于仁爱百姓,爱护万物(方面),勤勉不怠,唯恐有做不到的地方。一天早起,仁宗告诉近臣:“昨晚因为睡不着,觉得肚子很饿,想吃烧羊。”侍臣说:“怎么不下命令让取些来呢?”仁宗说:“我实在害怕从此每夜都宰杀羊,以备不时之需,那么时间一久,残害生灵就多了。怎能不忍住一夜的饥饿,却开启无穷的杀戮呢?”庆历年间,郎官吕觉审理案件后回朝,自述穿着(中级文官的)绯色官服已久,请求(升迁)以改换服色。仁宗说:“等待另外差使的机会,给你更换(高级文官的)金鱼袋、紫色官服。我不能因为审理案件给予审案人恩惠,担心刻薄的人迎合我的心意,强加给他人深重的罪过。”主上像这样为人忠厚,量刑慎重不滥、心存矜恤之德,(所以去世后)庙号为仁宗,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仁宗告诉赵师民说:“用水比喻政事,莫非有什么指称吗?”赵师民回答说:“水的性质是,顺流所以通畅,通畅就能清澈。逆流所以壅塞,壅塞就会腐败。(这是)比喻任用贤臣,君王政令就能畅通,因而世风清明;任用奸邪,那么君主的恩泽壅塞(而不能直达百姓),因而世风污浊。周幽王无道,罢黜正臣,任用奸邪,(如果)正不能胜邪,即使有善人,(也)不能成就治世,也会被牵累,(国家)最终沦入衰微败亡。”

  15.B (“借以表现出乱世之人的身不由己”错误。“云出无心”借以表现无名利之念。)

  16.①借“达官”遭人指摘的历史教训,表达对沉醉富贵之人的鄙夷;②借青门种瓜的佳话,表达对隐居不仕的“闲客”称许;③两相比较,传达出知进退、守气节的观点。

  本题要能够先分别分析“达官”与“闲客”蕴含的情感,然后分析将两者进行对比传达出的情感。

  “自古达官酣富贵,往往遭人描画”意思是自古以来,那些职位高的官吏常常沉醉在荣华富贵之中,往往会遭受到他人的评价指点,批评指摘。这两句有侧面规劝之意,词人总结达官贵人热爱富贵的结局往往都不好,借达官贵人遭人指摘的历史教训,表达对沉醉富贵之人的鄙夷。

  “只有青门,种瓜闲客,千载传佳话”意思是只有在青门外栽植瓜果的那位闲客,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美好的名声,成为传诵一时的美事。这几句诗借召平在青门种瓜的典故,表达对退居乡里、不肯出仕的闲淡之人的赞许。

  作者有对达官的批评,有对闲客的赞扬,在两者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易代之际的进退选择的看法,传达出词人规劝薛稼堂应该懂得进退,在出仕和退隐之间合理选择,知道行藏,不要在元朝做官,要能够像东陵侯召平一样隐居不仕,守住自己的清白节操,守住自己的高尚气节。

  17.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湍”“潭”“清”“渐”“锱铢”。

  18.①以十六个“一”具体列举,强调乡土对人的影响全面细密;②反复使用四字短语,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增强表现力。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中使用了十六个数词“一”,具体列举了很多乡土的风物,如山、水、虫、鸟、草、木、星、月以及乡土生活的习俗等等,强调乡土对人的影响是全面而细密;

  “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反复使用八个四字短语,采用“一……一……”的句式,对称整齐,富有节奏感,增强表现力。

  第一个,濡染:沾染;受熏陶。目睹:亲眼看到。语境强调的是受同一风习的熏陶,而不是亲眼看到,故不能替换成“目睹”。

  第二个,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摸索: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语境强调的是一个人一经过多方寻求的意思,而这两个词都有多方寻找的意思,故可以替换。

  第三个,飞舞:像跳舞似的在空中飞。飞翔:盘旋地飞,泛指飞。语境是使用对象是秋蓬,强调的是秋蓬和“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一样没有根,只能在空中飘飞,故不能替换成“飞翔”。

  第四个,追随:跟随。追赶:加快速度赶上。语境是说乡土的梦永远跟随离开乡土的人,而不是说梦能加快速度赶上人,故不能替换成“追赶”。

  A.意为:在家生活时,可以依靠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出门在外时,则需要依靠朋友的帮助和支持。这句话强调了家庭和友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父母和朋友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依靠。

  B.意为:当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应离家出远门;如果确有必要外出,也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安排,确保父母能够安心。这句话也传达了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和睦的价值观。

  下文写很多人因不安分而告别故乡,由“但”可知画横线处与此形成转折关系。根据语意,此处是说很多人认为外边再好也不如自己家里好,故D最符合语境。

  ①由“但”可知观看者在刷短视频的时间与“耗时短”相反,后面也有“不知不觉花费的时间就长了”,可填:却花费了很长时间;

  ②由“在短视频的海洋中,观看者慢慢迷失了自己”可知,这是说人们沉迷于短视频,可填:痴迷于短视频;

  ③由后文“保持专注已成为人们稀缺的品质之一”可知,此处应与“专注”有关;而人们已习惯于马上获得刺激,可见是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可填:长时间保持专注。

  22.示例:短视频易激起短暂的多巴胺分泌,可引发快感,但若沉溺其中,会使人变得浮躁。

  文段介绍了短视频引发人们快感的原因,“刷短视频易激起短暂的多巴胺分泌,由它引发的快感……”,也就是短视频易激起短暂的多巴胺分泌,可引发快感;

  文段也介绍了刷短视频的弊端,“在短视频的海洋中,观看者慢慢迷失了自己,整个人变得更加浮躁,更难以在一件事情上坐住‘冷板凳’”,也就是若沉溺其中,会使人变得浮躁。

  用转折关系的“但”连接两个句子,整理答案为:短视频易激起短暂的多巴胺分泌,可引发快感,但若沉溺其中,会使人变得浮躁。

  日夜饮醇酒,相国不事事。曹参“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萧规曹随,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声施后世。其定力也坚定!

  鸟尽良弓藏,兔死走狗烹。范蠡“功成不恋上将军,一舸归游笠泽云”,霸越亡吴,泛舟五湖,一变名姓,三致千金。其革新也果决!

  人生有时,闻香香尽。我以为,只要能增益人生,就不必纠结应不断革新自我还是保持定力,更何况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完全不可逾越的鸿沟。可是,揆诸古今,在行动之前就可以准确预测结果的又有几人?因此,非要给人生一个参考的路径的话,我想,那就是路正不变。

  所谓路正不变,就是如果道路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没必要改变自己。保持定力,多一些耐心、勇气,或可制胜人生。正如杨绛,一生只爱一人,只做好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就优雅、从容、幸福到羡煞众生。更遑论一粒种子就改变世界的袁隆平,肝胆相照济苍生的吴孟超,忧道也忧贫的“穿裙子的士”叶嘉莹……凡诸此类,哪一个不是定力乾坤,迷途不失,一件事就干了一辈子?

  当然,倘若人在歧途,那自然就该革故鼎新。好似投笔从戎的班超,士别三日的吕蒙,弃医从文的鲁迅。事实上,人非但身处穷途多思变,就是显达之人也往往因为忧患、诱惑等原因而不断求变。譬之“永贞革新”王叔文,“维新变法”康有为。吕蒙之徒,康、梁之流,或成或败,究其所以,盖要在不知革新之本质在不同于过去,而这种“不同”的利弊又是难以捉摸的。纵然我欣赏那些主动求变的勇气和魄力,可王叔文身死人手而不得酬其壮志,又怎能不令人在悲惋之余又添深思呢?

  故曰:不考虑实际条件的盲目革新自我并不可取。天下事并不是一个“新”字就可以万事大吉的。“革新自我”和“保持定力”一样,自然也不是人赢得主动的必要条件,而只是一种可能,无论这种“革新”是否是不间断的;也无论这种“革新”是思想的、能力的,还是别的什么领域。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轻视这种可能,而尽量善加利用。这就还得回到“路正不变”的思路上来,革新自我与否和一定时空的人生路是否正确相关,和人主动求变的意愿、利益的追求等并不相关,除非我们荒唐到可以抛却理智。假使如此,那么喊出“不断革新自我”的口号也就不足为奇了。同理,我也无法认同像子玉一样固步自封的“坚守”,那不是真定力,而是愚昧。

  简而言之,革新自我可以让人遇见另一个自己,保持定力能让我们还是自己。人生有涯,世事不能尽美,如果路是对的,不妨保持不变,多一点定力、耐心、勇气,或许在更加增益人生的同时,还能让我们多一份逍遥自在吧!

  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先引用名言,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强调要能够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本层强调革新,指出只有不断革新,才能在发展中赢得主动。启示我们应该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追求卓越,时刻保持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第二层强调要保持定力,不为外界干扰所动摇,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才是能够有所成就的关键。强调“耐心”“定力”是我们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材料分别阐述了坚持革新和保持定力的重要意义。“革新”就是要革除陈旧的,推出新的,是向内追寻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定力”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从容,是一种在面对风险和挑战时仍能保持冷静、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侧重于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的重要意义,而“保持定力,具备耐心”则侧重于从静态的角度来强调戒骄戒躁,屏蔽外界干扰、沉潜内心,专注于所做之事的重要性,这一动一静表面上看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取得成功的要素,却也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材料中并没有对任何一个方面显现出褒贬态度,故立意时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作为主要立意,也可以将两者从总体上辩证分析,或明确二者都是取得成功必不可缺的要素,或着力论证清楚二者间的逻辑关系,让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

  写作时,可以在开头提出观点,若想取得成功,需要我们保持定力稳步前行,拥有冲劲敢于革新。首先分析个体在取得成功的道路上首先需要具备耐心与定力,摈弃急功近利与心浮气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可以列举屠呦呦、袁隆平等科学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做研究,一个实验经过上千次调整,以及面对诱惑不为所动,心无旁骛的专注于目标最终取得成功。然后论述在保持定力的基础上方能守正出新,获得灵感与智慧,明确自我革新,奋发进取的方向,最终取得成功!可以列举科技创新、企业创新等例子,它们收获成功是因为不断革新,主动求变。切忌对材料关键词进行近义词替换,或额外增加材料中不曾出现的新概念,如将“自我革新”狭隘地理解为“创新”“变化”,将“耐心定力”偷换成“厚积薄发”“注重积累”“坚守初心”“坚持到底”。